八、海风声送晚潮来(1/6)
卢瑟福本来准备9月底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的,结果临出发前,看见美国的《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铀、钋、镭辐射射线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作者名叫yorkjohnn,从来没听过有这人,看通讯地址,还是一位外交官,可他得出的结果大部分和自己写好的论文一致,却又更胜一筹。当下把去麦吉尔的事情放在一边,又扑进实验室,验证yorkjohnn的结果。自然,结果不言而喻。那一刻,他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说了半晌,孙元起总算明白了大家的来意。卢瑟福在说话间,四下打量了这间屋子,见有几具简陋的实验仪器,很犹豫的问:“这里是……”
“耶鲁大学有物理学的硕士么?”坐在马车上,thoas随口问道。
“在中国的首都,我见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令人不可思议,比如女士们的小脚……
《nature》、《science》都是周刊,这两篇论文相差不过一两个月,但却成功的建立了一个微观的原子结构模型,在西方物理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一时之间,议论纷纷。
卢瑟福疑惑更重:“那您的实验数据如何得来?”
时近中午,这群不速之客起身告辞。孙元起本想留他们一块儿吃饭,他们估计看到屋里只有主人孤家寡人一人,便婉拒了。同时,康格一家和卢瑟福都邀请孙元起在圣诞节前后去使馆一趟,盛情之下,只有答应。
康格太太一想,这主意不错,既完成了所托任务,也不耽误功夫、闹笑话。便一同去了剑桥。
康格太太一直盯着thoas呢。看他皱眉头,心里有些忐忑:“toy,他的论文有问题么?”
孙元起耸耸肩,无奈的说:“那些东西,都还只是理论——或者说是猜想,需要时间和实验来证明。如果我把它们写出来,恐怕无法找到出版社来出版。即便出版了,也会和凡尔纳的作品摆在一块儿,被当作是科幻读物的。”
《nature》杂志社里面的编辑看了,却和原先的thoas一样,拿不定主意。他们素来严谨,对不知道正确与否的论文一向持谨慎态度,即便有卢瑟福的推荐,也只肯在“读者来信”中登出。好在α粒子散射实验并不难做,卢瑟福很快在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