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偶然踪迹似逃秦(1/6)
孙元起觉得他这句有很多种意思,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顺着往下说:“是的,大人。我叫孙元起……”
这是个机会!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神,哪怕是汤姆孙、卢瑟福、居里夫妇,都没有孙元起了解铀辐射的本质了。不夸张的说,21世纪物理系的一个本科生,闭上眼睛也能写出铀235裂变的方程式。
看着旁边另一个外国老头,只好问他:“exce,howtospeak‘physics’chese(对不起,在中文里‘physics’怎么说?)”
“行了,起来吧。”孙家鼐转身要走,刚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对了,你还没有字。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
“那真是非常遗憾……”外国老头耸耸肩。
物理是什么?这个问题把孙元起也问倒了,虽然学了一二十年物理,还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估计是清末还没有“物理”这个译法。——事实上,1900年日本饭盛挺造编著的《物理学》一书,由王季烈加工重编和文字润色后,被译成中文,“物理学”这个名词才第一次开始出现在中文之中。
其实实验结果应该写成这样:α射线是氦核的离子流,β射线是高速的负电离子流,γ射线则是高能光子。可这些在现阶段既无法说明,也无法验证,只能隐晦的表明。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没找到丝毫信号。
于是孙元起坐在桌边,构思一下论文的结构和内容,这些都是21世纪硕士生的必杀技,自然不在话下。然后从书包中掏出纸和笔,开始写作,题目定为《铀、钋、镭辐射射线的实验研究》,内容则是综合了卢瑟福发现α、β射线和1900年法国物理学家维拉德发现γ射线的实验方案和结果,认为α射线带正电,很容易被薄层物质吸收;β射线是由高速的负电粒子组成,即是汤姆孙所研究的阴极射线;而γ射线在磁场中不受偏折,具有极强的贯穿力。并大胆猜测γ射线是一种能量子。唯一遗憾的是手头没有资料和实验器材,这样,文章既没有参考文献,也没有实验数据,只有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
“哦——,《尚书·虞书》的《益稷篇》中有云:‘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你就取字‘百熙’吧。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