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王府易主(1/5)
脑海里把今天的事情都过了一遍之后,李恪觉得还有件事情要重视起来,那就是酒,这几天来他也品尝了不少大唐的名酒。虽然,在大唐,这样的酒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在李恪看来,这样的酒根本算不上好酒,酒的味道不说,就是度数也是低的可怜。难怪会有马周的“一斗八升酒”之说,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
由此可见,他在甘泉宫御书房和李世民的一番对话明显为这次能赐府秦王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说明李世民现在很重视自己,赐府秦王府似乎在是在给自己一个信号。
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回到皇宫,李恪来到书房,开始思考今天让自己感到疑惑的几件事情。
首先,就是李孝恭被封宗正寺卿,而不是历史上的吏部尚书。
所以,宗正寺卿只是一个闲置官职而已。历史记载,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性奢豪,喜欢游乐,自养歌姬舞|女百余人,整天陶醉于饮宴之中。然而性格宽容仁厚,无骄矜自伐之色。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亲近他,这在李姓宗室中再无第二个人。宗族中,也唯有李孝恭与江夏王李道宗兄弟二人最为当时人们所称颂。李孝恭曾怅然地对亲人说,“吾所居宅微为宏壮,非吾心也,当卖之,别营一所,粗令充事而已,身殁之后。诸子若才,守此足矣;如其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
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切要有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一挥笔就写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给太宗。
李恪整理完自己的思绪,处理完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觉得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便开始了他一如既往的生活,只等着王府收拾完毕就搬出皇宫。同时,他也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让封德彝帮他找的两个人开始了期盼,这两个人分别是苏定方和刘仁轨。
其次,就是李世民为什么把他以前的秦王府赐给了自己呢?这是很突然的事情,是李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