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的反思(2/5)
孙无忌的阻挠,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他当然希望皇位传给他的外甥。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在朝臣中权重无比,为了在太宗之后仍维持这种局面,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应该由一个仁孝听话的外甥充当,这样,自己会得到尊重,权势会得到保障。而晋王李治生性懦弱,自然成为他极力支持的对象。
其实,他自己也很彷徨和迷茫,心中有无数的苦闷却无法排泄。他就这么静静的站在夕阳中,挺拔的躯体和暮色的天空融为一体,让他显得孤单而又寂寥。自己该怎么走今后的路呢?历史上的李恪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人们都说,李恪没有当上皇帝是大唐的损失,也上天妒忌他的才能。可是,他究竟在面对了什么样的一种现实之后放弃了自己争夺皇位的雄心,而甘愿沉沦历史呢?
只是现在的李恪已经不是历史上那个李恪了,现在的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
起初唐太宗立性格懦弱的晋王李治为太子后,又想废掉李治改立李恪,不过长孙无忌力争说国家的储位怎么能随便更改,后来唐太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除了长孙无忌说的国家的储位怎么能随便更改这个道理之外,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长孙无忌身为开国第一功臣,他身后是关陇士族,是大唐的元老重臣,还有来自军方支持。所以,李世民不能不顾及这方面的因素。
杨妃听到李恪说的不像话,马上板起脸来说道,“不许随便瞎说,母妃只是希望你们都过平平安安就放心啦。”
苦笑了一下,又摇了摇头,“人活着终究是要做些事情的啊,那就让大唐从我李恪开始吧。”
忽然严肃地说道,“不光我一个人担心,你父皇也很担心,皇后也过来看过你。这两天你父皇很忙,每天都要和大臣们商议国事,只有晚上还有些空闲,你这两天去甘泉宫的御书房给他请个安,免得让他惦记。”
李恪沉吟道。
李恪道,“争储又有如何呢?男儿世间走一遭,既然,让我重生成了李恪,那我就好好跟你们玩一玩吧!”
而她为李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以前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她是一个孤儿,被好人家收留养大之后送进了当事的秦王府侍奉杨妃,在杨妃身边一待就是四年,杨妃对她们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