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没有文化(2/3)
偏,可研究小组的那群老先生,老教授可没有,他们与一些历史系的老先生们一起,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研究。
说实话,这么多教授来研究李云的作品对李云来说只能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对他本身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云的资历经不起这么多行业翘楚的追捧,可是,在华夏这种环境中,这篇文章对华夏的文学圈来说过于重要,这些老教授自然不能等闲视之。
至于李云会承受多大的压力这些老教授自信地认为不是问题,这么多行业大佬还护不住你一个毛头小子?
李云还不知道这个研究小组的存在,否则一定会吓得脸色煞白,小手摇成风扇,可怜巴巴地告诉各位先生,”您老们太自信了,你们真护不住!“
只可惜,李云不知道研究小且的存在,老教授们还很自信。就这样,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研究小组的老教授们在图书馆泡了半个月的时间后,一个个虽然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精神状态却十分亢奋。一个个齐聚会议室,开始汇报最近的研究成果。
半天后,网络上一个新账号诞生,名字叫做“古文化研究小组”
点开备注,简介里罗列着陌生的名字,可如果让行内人来看,这些名字随便一个都是华夏顶尖学者的存在。
而这个账号发布的第一条作品便是《滕王阁序详解》
由于李云的不负责任,许多文学爱好者只能自发地去翻看史书和文献,希望能找出一些句子词语的用意和含义。
可华夏历史书籍和文献虽少,可也够一个人读几辈子的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谁也不能准确地找出词语的出处,研究成果自然几近于无。
但杨老他们不同,首先,他们知识渊博,根据句子的意思能够大概圈定词语和句子的出处范围。这样去寻找出处就能够更快。
另外就是首都大学的图书馆藏书种类极多,基本上没出现找不到出处的情况。
这也救了李云一命,要是老教授们都找不到出处,你李云从哪里学到的知识呢?
总不能说打南边来了个白胡老头,看自己精气绝佳,年纪轻轻就有一身横练的筋骨,收了自己十块钱,给了自己一大堆书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