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鸿章传》(8/12)
南制造局 天津机器局 轮船招商局,等都是该时期的重要一个成果,因此对日本的扩张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也被认为是朝廷中的“知日派”,就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国占越南,李鸿章其实都深切的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列强的威胁都来自海上
因此呢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的策略,提出“海防论”,说积极倡议一些建立近代化的海军,让朝廷去组建,自光绪五年(1879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开战前,北洋水师逐渐建立成军,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但清廷的内耗也使得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后来我们都知道,因清政府腐败衰败,后来被各个国家侵略,这里占领一点那里瓜分一点,又是银两的又是割地的,让我们其实最熟悉的就是签订了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比如说,《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大部分都是李鸿章签的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其实当时已经岁数很大了,逐渐年迈朝政上的事情,基本上操心得也非常的少,如果没有什么特殊重要的事情非要把他请出来,其实李鸿章已经很少参与政事了,在当时李鸿章先后,访问了很多西方的国家比如说像德国,荷兰 比利时 法国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当时的行程高达9万多公里,这个德国皇室威廉二世,汉堡拜会前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均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当到达英国的时候,被维多利亚女王授予了,维多利亚头等大十字宝星的勋章,抵达美国纽约呢
又受到了美国总统的一个接见,在这些国家,李鸿章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也会见了各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达官贵人,还带李鸿章参观了一些工厂 农村,报社 学校 矿山 电报局,银行 军队 博览会等,在德国呢他还专门请医生,用这个x光就电照法当时叫,检查他在马关遇到了刺杀时,在脸上留下的子弹还看得见,在英国呢他还参观了英国议会,曾坐下与院内特设的席位上听议员发表议政,在美国呢李鸿章参观了独立厅 自由钟,美国国会 国会书馆,在纽约华尔街饭店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访问的,他当时也抨击了美国的《排华法案》。
9月14日李鸿章从加拿大温哥华,乘美国轮船起程回国,这次出访呀使李鸿章眼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