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路难行(1/3)
“嗯!不错!毛主席不是说过,人多力量大。咱们林泉镇安排个专门小组做天水坝子工作了成效应该会更佳。”铁托立即附和。
“嗯!这个法子不错。下面就安排一下工作组的人员,我看就组成个三人小组,名字就叫天水坝子驻村工作组,组长给股级待遇。跟我们镇里面各股室一样的级别。如果能干好就按县上领导所说的建议提实职副科……”
历届政府也不是不作为,主要是没钱有啥办法。所以最终就是东挖一截,西刨一段。零零碎碎的开了十来年就权当修路了,一点进展也没有。
路破也使那地方显得特别的穷,每户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块,差不多等于那个时候林泉镇的头号人物秦书记的一个月工资。
天水坝子,海拔高达上千米。因为上面有个巨大的坝子,所以起名叫天水坝子。离这林泉镇足有30多千米路程。
奇怪的是在座的各党委委员却是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那样的‘能人’能治理好天水坝子。所以那实职副科根本就是一天大馅饼,就像天上的月亮看得见谁又摘到手呢?因此这工作组的事才那般爽快的全票通过了。
不过镇里面的关系也是彼为复杂,那些不是党委的副镇长与在座的党委可都是藕断丝连着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这一提议在场全体党委一致通过,由列席会议的党政办主任王元成记录,形成了具有成效的文件。其实这些人心中都有个小算盘在‘啪啦啦’拨响着。
如果一户的安家费给三万的话那可得几千万。这个数字当时就把鱼阳县的几个常委差点吓瘫了过去。而且人员安置,田地等一大帮问题等等储般原因,造成了此后县委常委会就再也没议过搬迁天水坝子村的事。
当时鱼阳县政府计划干脆把整个天水坝子人迁到林泉镇来重建一个新村。不过一细算,天水坝子这个村可不小,总计有上万人口,几千户。
并不是说那地方离林泉镇的直线距离有多远,主要是因为去那地方就一条破败的,仅5米宽的泥巴小公路。听说还是六十年代时建天水坝时胡乱搞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塌方,碾压,那路早不成样子了。
不过天水坝子可又是革命老区,把它丢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