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五千年华夏七(1/3)
甘之战三代(尧舜禹)以前,诸夏联盟首领一直在黄帝系中通过公推的方式稳定交接,并无血腥争斗(颛顼与共工的战争是由于共工对“绝地天通”政策不满所致,并非争帝位),重大政策也是通过议事会来决定。
战争经过:甘之战是夏后氏的首领启在其父禹死后,通过武力排除各反对力量,最终登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之位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洛阳,时间大约在夏代初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役之一,是当时原始部落联盟企图复辟民主禅让制与夏启维护其奴隶主政权统治的一场斗争。
大禹生前将王位传给曾经与其共事的伯益,死后禹之子启夺取了王位。启的继位,标志着禅让制已经不复存在,世袭制正式形成。启继位以后,有扈氏不服,起兵反叛,夏启率兵征伐,双方爆发了这场甘之战。甘是在有扈氏境内南郊的一个地方。
关于甘之战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见于《吕氏春秋》,称夏启在甘之战并没有打败有扈氏,于是他又上演了修德那一套把戏,回去后粗茶淡饭,琴瑟也不弹,钟鼓也不听。因为夏启这一修德,有扈氏自己找上门投降了。第二种说法则是《史记》所载:“(启)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也就是说甘之战实际上就是夏启与有扈氏的最后一战,有扈氏被灭掉了。
在尧舜时代甚至更早,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已常常数代连续产生于同一氏族甚至同一家族,这是传说中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等均有百余岁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继承法与后来的“夏传子、家天下”有本质的区别,即领袖之子并没有“法定”的继承权,继任者的产生要经过议事会的讨论和认可,尽管在任领袖之子常会被优先提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被提名者的资历与才能。
这是因为当时的生存斗争还很艰难,要求领袖人物有非凡的斗争经验与组织才能。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分化的加剧以及王权的产生,大大小小金字塔顶端的领袖职位同受到赞美的财富一道成为追逐的对象,开始有了权力之争。
如在尧舜之际,传说禹之父鲧极力反对以“天下让舜”,自己“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因而被诛杀于羽山;又如禹伐三苗,也与“三苗之君”曾参与过这种权力之争有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