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5)
勇气。诸如此类,真可谓有永久的魅力!
然而,由于《山海经》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写成于一时,文字记载上本已疏略简乱,再加上流传时间久远,所以,讹误衍脱、增削窜改的情况很多,使人不便阅读,往往难以理解,需要做一些校勘疏通的工作。但考虑到本书为一部普及性读物,在于简明,不宜进行繁琐考证,故采取通便之法,既能保持原文面貌,又可校正理顺文字,还要不必列出校勘记。这就是:凡遇讹文,即标以圆括号,后面补上改正之字,并标以方括号,表示更正,如《南山经》鹊山条中的“其状如穀而黑理”一句,“穀”为“榖”之讹,于是校正为“其状如(穀)[榖]而黑理”;凡遇衍文,即标以圆括号,表示删除,如《南山经》最后一条中的“一璧稻米”一句,在上下之中读不通,实为衍文,于是校正为“(一璧稻米)”;凡遇脱文,即标以方括号,表示增补,如《南山经》柢山条中的“又东三百里柢山”一句,“三百里”下脱一“曰”字,于是校正为“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凡作如此校正的文字,都是有可靠根据的,是在吸收古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明人王崇庆,清人王念孙、何焯、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今人汪绍原、袁珂等,其中尤多得益于袁珂的校勘成果。又《山海经》中每多异读字、通假字,难识难读,故随文用拼音注上音,而且不避重复,以方便今天的青年读者。本书的注释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避免繁征博引,力图简明扼要,以疏通文义为主。注释中所据成说,主要出自晋人郭璞的《山海经传》、清人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另外,也间出己意,以发明前贤所未逮者。如遇似是而非之说,或几种说法均可通,却难决断,则于注释中列出,以供读者鉴别择取。如遇意义不明,又无旁证可求之处,则仍存其疑,不做臆解,以求慎重。除个别情况外,不做重复注释。本书的译文,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尽量避免以释代译。
《山海经》的版本很多,其中注释本也有数种,如晋人郭璞所撰《山海经传》、明人王崇庆所撰《山海经释义》、清人吴任臣所撰《山海经广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经笺疏》等,都是较重要的。其中尤以郝注本为集大成之作。他针对前人研究《山海经》,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