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1/3)
第35章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
看着眼前的这台压印机,朱由校发出了来到大明的第一声感叹。
真的不能小瞧了古人,特别是明朝人的智慧啊。
才吩咐下去五天,这些工匠在赵晗的带领下,就弄出了朱由校想要的东西。
而且虽然依旧是人力的,但却十个人就能操作一条流水线,因为用上了齿轮,非常的节省力气。
现在还属于实验阶段,所以只开了一个坩埚炉,一次熔银两百斤。
第一步,将混合好比例的料头铸造成片条。
第二步,过滚压机,压制成标准厚度的银片。
第三步,过铣车,切成银条。
第四步,上冲床,冲成坯饼。
“来的正好,宣。”
“什么故事?”
这些士绅豪右的“家人们”在听说了皇帝的新政策后,闻风而动,立刻纠缠起了群小无赖、乞儿、盗寇,胁迫商户、百姓,必须按照大明皇帝的新规定,按照每700文铜钱兑换1两白银的比率,迫使百姓交出银两,换取不值钱的薄钱。
“铸币事关重大,朕信任你,才将此事交给伱,你可要上心。”
“大明钱荒已久,据臣所知,隆庆开关之后,金银之禁松弛,钱荒之事才略有缓解。”
然而,嘉靖到底是先天不足,一是皇位来的不正,二是握不住枪杆子,三是陷入了大礼仪这个大坑之中。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由校示意王末将银币拿给毕自严看。
从王末的手中接过几枚银币,毕自严好奇的拿在手中打量着。
听到皇帝不知道这个事情,毕自严当即就给皇帝科普道。
看着眼前的十几枚锃光瓦亮,还发烫的银币,朱由校欣慰的笑了起来。
“臣毕自严恭请圣安。”
<divclass="contentadv">“免礼,平身吧。”
这件事情最后闹到什么地步?
京师商户十门九闭,商贸不通,京师粮价一石从四钱银飙升到七两,路有饿殍,民不聊生。
嘉靖是大明最后一个试图整改大明哪烂成一锅稀饭的经济体系和货币系统的君王。
“回皇上,这个产量还不好说。”
“臣等谢陛下恩赐。”
而这几台机器,就是宝源局自己的工匠做的。
“原来是这样。”
“一天,能铸多少枚?”
“你的意思,限制产量的,主要是钢模?”
嘉靖的经济改革政策算是彻底的失败。
刚刚受赏,这会儿皇帝问问题,赵晗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