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6/41)
近人,人以为谄。故富贵宜自下,贫贱宜自守。自下者人爱之,自守者人敬之。将忘其恩,必故仇之;将背其言,必故尤之。是友也,古之所谓不学,今之所谓口诗书而行市人者也。虎狼之泽,安得麒麟而友之;鹰之林,安得鸾凤而友之。惟不待之以虎狼鹰而待之以人道,庶乎可以自存尔。祭祀必立尸,讲学必立师。敬尸,敬其先也;尊师,尊其道也。不敬其先非孝,尸何与焉?不尊其道非贤,师何与焉?或曰:近世何师道之不立耶?曰:古者师道德,汉魏以来师经学,隋唐而降,所师者场屋之文而已。宜乎师道之不立也。
人品
【史子朴语】
人之品有四:善焉者上也;恶焉者下也;善焉而不见其善之迹,愈上矣;恶焉而不见其恶之形,愈下矣。
【性理字学】
若就人品类论,则上天所赋皆一般。而人随其所值又各有清浊厚薄之不齐。如圣人得气至清,所以合下便能生知;赋质至粹,所以合下便能安行。如尧舜既得其至清至粹为聪明神圣,又得气之清高而丰厚,所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至于享国皆百余岁,是又得气之最长者。如夫子亦得至清至粹,合下便生知安行。然天地大气到那时已衰微了,所以夫子禀得不高不厚,止栖栖为一旅人,而所得之气又不甚长,止仅得中寿七十余岁,不如尧舜之高。自圣人而人各有分数。颜子亦清明纯粹,亚于圣人,只缘得气不长,所以夭死。大抵得气之清者不隔蔽,那理义便呈露昭著,如银盏中满贮清水,自透见盏底银花子甚分明,若未尝有水。然贤人得清气多而浊气少,清中微有些渣滓在,未便能昏蔽得他,所以聪明也易开发。自大贤而下,或清浊相半,或清底少浊底多,昏蔽得厚了,如盏底银花子看不见,欲见得须十分加澄治之功。若能力学,也解变化气质,转昏为明。有一般人禀气清明,于理义上尽看得出而行为不笃,不能承载得道理,多杂诡谲去,是又赋质不粹。此如井泉甚清,贮在银盏里面,亦透底清彻。但泉脉从于淤土恶木根中穿过来,味不纯甘,以之煮白米则成赤饭,煎白水则成赤汤,烹茶则酸涩,是有恶味夹杂了。又有一般人,生下来于世味一切简淡,所为甚纯正。但与说到道理处,全发不来。是又赋质纯粹而禀气不清,此好井泉脉,味纯甘纯佳而有泥土浑浊了,终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