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宋明理学(11/16)
所以须致知者,朱子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补格物传》)“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此朱子格物之说,大为以后陆、王学派所攻击。陆王一派,以此工夫为支离。然就朱子之哲学系统整个观之,则此格物之修养方法,自与其全系统相协和。盖朱子以天下事物,皆有其理,而吾心中之性,即天下事物之理之全体。穷天下事物之理,即穷吾性中之理也。今日穷一性中之理,明日穷一性中之理。多穷一理,即使吾气中之性多明一点。穷之既多,则有豁然顿悟之一时。至此时则见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至此境界,“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用此修养方法,果否能达到此目的,乃另一问题。不过就朱子之哲学系统言,朱子固可持此说也。
四、陆象山、王阳明
与朱子同时而在道学中另立心学一派者为陆象山。象山名九渊(1139——1193年),其学以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年谱》)。只须一任其自然,此心自能应物而不穷。象山云:“《诗》称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之歌尧,亦不过如此。《论语》之称舜禹曰:‘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人能知‘与焉’之过,无‘识’‘知’之病,则此心炯然,此理坦然,物各付物,‘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矣。”(《与赵监第二书》,《全集》卷一)此与明道《定性书》之意正同。《定性书》以为苟不自私而用智,则吾人之心,即“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象山所谓“与焉之过”,即自私也。所谓“识知之病”,即用智也。所谓“此心炯然,此理坦然,物各付物”,即“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也。
象山之弟子杨慈湖,以为“直则为心,支则为意”(《绝四记》)。如孟子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