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隋唐佛学(17/24)
法照《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五)。按念佛拜菩萨于民间之广泛流行,盖亦因集会结社之兴起,此在唐以前已有流行。北宋省常慕庐山莲社之风,于杭州西湖结“净行社”;天台四明知礼结“念佛会”,聚僧俗男女一万人。每年定期建会,按日念佛名一千声(见《四明教行录》卷一),足见天台宗于民众中影响之广大。
四
佛教宗派之为教派,其标志之一,即自以为是传法之道统。而道统之争当与南北朝时道教与佛教之争有关。至五世纪,南北均有叙述佛教法统之著作,如《付法藏因缘传》,现存六卷,题为“北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查书内容疑系太武帝毁法时为证佛教法统,据旧记编纂而成。按佛教流行中国后,中国人常疑其真实性,《老子化胡经》之说早已流行。太武帝毁法时所下诏书有云,佛法本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疆所伪造。故该书或是其时佛徒为复兴佛法、辟斥此类言论而编撰。南方流行有关传法之记载,当为《萨婆多部相承记》,亦称《萨婆多部记》,此系僧祐采集古今记载编纂而成。此书现佚,《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尚存其序及目录。
中国佛教宗派兴起之后,各派常引《付法藏因缘传》及《萨婆多部记》为争法统之根据。然二书性质并不相同,《付法藏传》本是在说佛法之代代相传;而《萨婆多部记》则仅叙萨婆多部师之传记,即为萨婆多部十诵律传授之史料汇编也,而非叙述佛教传法之历史。
在中国佛教宗派史中,传法为一关键性概念,于隋唐后方盛为流行,前此则不然也。此在佛书中称为“传灯”,老子称为“袭明”。按早期道教并不特重师资传授,《抱朴子》的《金丹》《勤求》诸篇,自言得道书于郑君,而以得金丹则须由勤求。至于印度佛教部派,只重学说之同异,而甚少言及师承(如《异部宗轮论》)。而中国佛教于隋唐以后,师资传授乃渐受注意。前此汉晋之际,佛法初行,僧人有师徒关系而无传法之说。道安晚年文中颇有怀念其先师之语,与其弟子慧远别时亦颇多训勉。至于鸠摩罗什门徒众多,于僧肇颇赞美其文辞,谓“余解不谢子,词当相挹”;于僧叡则称美其理解“不问而解,可称英才”,均未言传法。罗什以后,僧人往来各地访师问经,讲者持经敷讲,学者按文研读,此仅经论之传授,与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