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選舉志(2/66)
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或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明洪武三年八月,京師及各行省開鄉試,初場四書疑問,本經義及四書義各一道,是年以《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二節,《孟子》道在邇一節,合為一題,問二書所言平天下大指同異,此即宋時之法;第二場論一道;第三場策一道。中式者後十日複以五事試之,曰騎、射、書、算、律。十七年,命禮部頒行科舉,成式第一場,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未能者許各減一道;第二場論一道,治誥表內科一道,判語五條;第三場,經史策五道,文辭增而實事廢矣。其試文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命題,略仿宋元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
通謂之制義。蓋太祖與劉基所定。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于廷曰廷試,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子、午、卯、酉年為鄉試,辰、戌、醜、未年為會試。鄉試以八月,會試以二月,皆初九日為第一場,又三日為第二場,又三日為第三場。初場試 “四書 ”義三道,經義四道;第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策五道。廷試則以三月朔。國朝順治二年定制鄉試,第一場試 “四書 ”義三篇,經義四篇;第二場,試論一篇,詔、誥表各一,通判五條;第三場,試策五道,又定詔、誥二道,唯五經卷兼作。康熙九年,題准春秋、脫母等題,俱馴以單題、合題酌量均出。二十九年議准鄉、會試二場,孝經論題甚少,嗣後考試將性理、太極圖說、通書、四絡、正蒙一併命題。五十五年,議定二場,論題專用性理表題,不許出本年時擬近事。乾隆元年議准鄉會命題春秋一經。前此有單題,有合題,有比題,有脫母題,原屬牽強,甚無當于經傳之義,應如所奏嗣後概行停止。二十二年,議准禦史袁芳松奏,自乾隆己卯科鄉試為始,於第二場經文之外,一體試以五畝入韻唐律一首。四十七年,議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