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17/24)
者,有司条陈之,以次施行可也。杏花昌叶,东作方兴,戴胜鸣鸠,柔桑可采,兹惟时矣。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惟上人之留意。不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将有诵聂夷中之诗者。
田制
问:孟子答井田之问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又曰:「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正经界,均井地,平谷禄,诚为国家之先务矣。自秦废井田,开阡陌,汉因之,无所改。至王莽欲复井田,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买卖,于是农桑失业,百姓日以凋弊。魏文行均田法,最为近古。历周、隋及唐,而定均田、口分、世业。天宝以后,归于兼并之家,而口分、世业坏矣。使井田可复,何为王莽行之而弊?使井田不可复,何为魏、唐行均田而便于民?抑井田之法非口分、世业之谓耶?方今笃行仁政,经理王土,酌古揆今,富国便民之事,无出于此。或者奉行未得其策,滋以病民,遂使良法美意藐然无成效。诸友讲明于此熟矣,愿相与推求其要,以俟他日大廷之对。
封建,古法也,司马晋行之而叛者起;肉刑,古法也,汉文废之而人心悦;井田,亦古法也,新莽效之而失业者怨。然则古法不可行耶?曰:不可行则古人不行久矣。夫行古人之法,当得古人之意。故有尊贤亲亲之意,则可以行封建之法;有尚德缓刑之意,则可以行肉刑之法;有损上益下之意,则可以行井田之法。不得其意,而守其法,是为徒法,徒法不能以自行。吾观孟子答文公井地之问,凡二章,始言贡、助、彻之异,继言公田、世禄之制,又言君子、野人之别,而终之曰「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朱文公释「润泽」二字,谓因时制宜,使合于人情,宜于土俗,而不失乎先王之意也。然则先王之意奈何?曰恭以礼下,俭以取民,仁以行政,其在上者如此;庠以养,校以教,序以射,而人伦明,相友助,相扶持而百姓睦,其在下者如此。当是时也,白坟、黄壤、青黎之地,皆声教渐被之余,而陇上辍耕之夫,安得鸿鹄之兴叹?乡师、党正、闾胥之间,皆德行道艺之选,而绛县老人之年,安得泥涂之久辱?《大田》之诗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言天意本雨我君之田,我因蒙其余惠耳!《噫嘻》之诗曰:「骏发尔私,终三十里。」戒尔民当大发其力于尔之私田,无尺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