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19/34)
。至今乃得。谓之为易。如彼婴儿谓珠生囊瓮矣。(写字函第四卷)。
耳亿苦勤何忒伤 琴弦太急终无调
阿含经云。有尊者。名二十耳亿。昼夜修行。精勤不舍。于欲漏心。不能解脱。而白佛言。沙门甚难。今欲舍服还作白衣持物广施。佛问。在家善弹琴不。对曰。能。佛告。若弦太急响不齐等。音可听不。对曰。不也。又问。若弦稍缓。可采听不。又对。不也。复问。不急不缓可采听不。对曰。可听。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成无漏人。尔时二十耳亿。思惟佛教。在闲静处。修行其法。如实知之。证阿罗汉。(斯字函第二卷)。
禅定品
坐禅仪式要须知 净观摄心亦当习
坐禅仪云。学般若菩萨。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广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尔乃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跏趺坐。先以左足安右髀上。右足安左髀上。或半跏趺。或以左足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面相拄。徐徐举身良久。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状如浮图。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相着。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身相既定。气息既调。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爽。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者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即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浪静。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最为急务也。
禅法要解上云。净观有三品。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观白骨。系意在观。不令外意。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具观头骨。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系意心处。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当复观心。若心疲极。舍诸外想。注念在缘。譬如猕猴被系在柱。终日驰走。锁常摄还。极乃休息。所缘在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