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28/29)
明,灼然无以为圆行始。
九、安忍四者:一、虽行六度,事理相即,即位未深,因生违顺。他不弁此,牵破观心,不入六根,良由於此。
释曰:虽行六度,事理相即,结前也。即位未深者,生后也。始於观阴,逮今识知次位,所修观法,已历八乘,蔽障虽息,观慧虽明,或未入品,或入初品,故云即位未深。以未深故,因生违顺。违即恶也,顺即善也。止观云:那得薄证片禅,即以为喜;才见少恶,即以为忧。又名誉、利养、眷属等,是软贼也;烦恼、见、慢等,是强贼也。违顺可知。故令行者深知违顺,苦到求哀,策进观法,得入五品及以六根。他宗纵有明观行者,而不辨此违顺之相,牵顺观心,尚不入品,况六根耶?
二、事理虽即,须知此位烦恼全在,岂以粗心暂时少息,便计此相而为果头?若叹为果头,惭不敢受;若降为凡下,仍复鄙之。二楹中间,无所名也。是故当知初品校量,他己无分。
释曰:烦恼全在等者,此明名字。即人发深阴解,或得片禅,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宛然全在。虽犹观力,粗心少息,无谓此相,便为果头。果头者,证果之极,故云果头。若有人来赞叹於己为果头者,深生惭愧,不敢当之。若为他人,降为凡下,仍又鄙恶,不肯甘之。上非佛果,下非凡下,两楹中间,无所名也。二楹者,两柱之间也。当知此人,若以初品捡校忖量,尚已无分,况余品余位耶?
三、内外违顺俱安忍,故须明识能忍所忍。
释曰:见慢烦恼,内也,违也,所安忍也。一心三观,能安忍也。名誉利养眷属等,外也,顺也,所安忍也。莫着莫受,缩德露玼,一举万里,能安忍也。故云明识能忍所忍。
四、以三术自安令入后位
释曰:三术有内外,内谓三观,外谓莫着等。能以此术善安止观,则内外妨障寂然不生,稳入后位,六根净矣。
十离爱四者,一、三界爱断,仍受爱名。
释曰:能安忍故,得入十信,六根清净,三界见爱悉已除断,爱味相似中道法尘,此爱即是别爱故也。
二、此顶堕名不同退堕
释曰:十信相似,名为顶堕。此堕但取着相似中,不进后位,名之为堕。既断见思,长别苦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