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并序)(3/25)
之名,结发心等文,成三止观之义,非为即为三种行相。学者应知,尚即非为成圆顿行相,岂余二邪?以圆顿行相,须具二十五法以为方便,十境十乘修发相方成故也。言数处者,自三已上,乃至於九,皆曰数也。言泛尔者,泛滥通途之义也。尔,语词也。言非为者,不也。荆溪意云:通途借名,结义而已,不为便成三种行相。纂者指此为字误,乃云须云非,谓此谬改也。然不独纂者谓误,自昔讲人浅识之者,不善究理,莫不皆然,非新说也。
以大意中文略意广,故用三一收束结撮,应知部内意唯在顿。
释曰:此文释出大意章中用三止观之意。何故用三止观结邪?以大意章开为五略,则一章五略,其文略也。其意广者,五略既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同归大处,摄下九广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同归秘藏,故意广也。天台大师恐寻读者追逐发心、大行等一一文相,心多异缘,忘失其本,故用三一收束结撮。虽用此三,但是泛尔。此部正意,唯在圆顿。言三一者,三是渐次不定圆顿,一乃义含於三。应知一乃是通,三即是别,非别有法也。荆溪门下有僻解师,不达此意,便谓三外复有顿顿一观,故谓圆顿为渐顿观。此僻喻疑,显正中破,下文自见矣。言数处文者,即发大心、修大行中各有数文故也。发心中云: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此用一止观结也。又显是中约四谛发心中云:上来所说既多,今以三止观结。又四弘中云:若解此心,任运达於止观,无发无碍即是观,其性寂灭即是止。此亦一止观结也。又修大行中第四三昧文有四科:一、约诸经,二、约诸善,三、约诸恶,四、约诸无记。此四科后用三止观结云:复次,但约最后善明随自意,此是次第意;最后善者,展转比较,乃至佛界。此渐次结也。又云:若善恶俱明随自意,即是顿意。此圆顿结也。又云:若约褶牒之善明随自意,此则不定意。此用不定止观结也。言褶牒者,只是前二用渐发顿,用顿发渐,故云褶牒。本文尚多,略举此耳。
故序中云:大意在一顿,以略冠广,不可差殊。又示处中云:圆顿文者,如玉泉寺所记。
释曰:此引证也。意云:十大章中,大意一章,文有五略,居九广首。大意之中,虽用三种止观,意只在於圆顿。以总冠别,以略冠广,不可差殊。言示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