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2/12)
顿还唐宋旧观。焕烂银钩倍增岩峦秀色。山僧本是一个精光穷汉。上无片瓦。下无卓锥。道不足以恢弘佛祖。德不足以感动天龙鬼神。智短才疏。缘微福薄。岂能建立大功。成就大事。此盖全赖护法耆旧及诸贤衲之力。今则佛殿已成。佛恩已报。且道如何是诸佛正法。试举个古人公案与列位商量。昔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云。朕自即位以来。造寺度僧不计其数。未审有何功德。摩云。无功德。帝云。为甚无功德。摩云。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帝云。如何是真功德。摩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佛法。不以世求。大众。对病下药。因时制宜。须是达摩祖师。若是翠岩即不然。或问造寺度僧有何功德。但向他道。水涨船高。泥多佛大。或云。如何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但向他道。明辰上正梁。大家齐着力。
竖天人师殿。上堂。雪中宝殿久已呈祥。云里画梁兮朝方竖。布金施粟。檀那深植无漏之因。竭力劳心。衲子同圆未了之愿。大功既就。大用全彰。大智洞然。大机普应。转法轮于尘际。现宝刹于毫端。直得百亿虚空同声喝采。恒沙诸佛靡不光临。所以道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诸佛影现中。大众。即今四众毕集。万指围绕。岂不是现底影子。且道诸佛在甚么处。竖拂云。一梁耸拔青霄上。六户常明翠窦间。
开炉。上堂。山僧自住翠岩以来。七载之间。八度结制。皆以五七间败屋为禅堂。以三寸舌头为炉 。以铁如意子为钳锤。冷灰堆里间或爆出一颗两颗。祇是不堪上眼。独有今年迥与寻常不同。九夏三秋之间却以六七十里山溪为禅堂。以牵板篾缆为炉 。以汀州清流树为钳锤。一期之间锻炼得一伙铜头铁额汉。个个可以为梁为栋。大众。若据山僧见解。一向用底却是小炉 。谓之作死马医。纵使医得活来。不耐风霜。不靳熬炼。今年用底却是大炉 。若能受得。即成一行三昧。又谓之妙庄严三昧。无尽藏三昧。大众且道。今冬结制还是用大炉 邪。小炉 邪。喝一喝云。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迎佛登殿。晚参。佛殿虽有新旧。佛身原无大小。随分拈一毫头。尽现八十种好。拈杖云。者岂不是一毫头。还见八十种好么。喝一喝云。直饶亲见得。也是眼里黄金屑。
除夕。解制。熊少宰设普茶。请小参。一岁除。群机息。仓廪虽罄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