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品 小事分别(17/37)
、不敬礼,此言为恶言性。
此处,如何为恶友性耶?彼诸所有之不信、恶戒、寡闻为有悭、恶慧,对于人人所作之依附、倚赖、倚、亲近、等亲近、亲敬、等亲敬、亲友性,此言为恶友性。
[不信、不宽仁性、懈怠]
此处,如何为不信耶?此处有人不信,或不信佛陀、法、僧伽。所有如是之不信性、不信相、不确信、不现前信,此言为不信。
此处,如何为不宽仁性耶?是五悭:住处悭、家悭、利养悭、色悭、法悭。所有如是之之悭、悭吝、悭吝性、贪吝、吝、吝啬、心之吝惜性,此言为不宽仁性。
此处,如何为懈怠耶?或于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或于五妙欲,心之弛缓、弛缓所业,或于善法之修不坚固作性、不常作性、耽溺[不修]性、离脱欲性、离缚性、不习、不修、不多作业、不摄持、不随行、放逸,此言为懈怠。
[掉举、非律仪、恶戒]
此处,如何为掉举耶?是所有心之掉举、不寂静、心之散乱、心之骚乱,此言为掉举。
此中,如何为非律仪耶?此处有人,依眼见色已而取相取好,故其眼根住于无防护者,则贪忧、恶不善法将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眼根,于眼根而不作防护。依耳闻声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触所触已……乃至……依意识法已而取相取好,故其意根住于无防护者,则贪忧、恶不善法将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意根,于意根而不作防护。[所有此等六种根之不守、不藏、不守护、不防护]。此言为非律仪。
此处,如何为恶戒耶?是身所犯之过失、语所犯之过失、身语所犯之过失,此言为恶戒。
[不见、不闻、难诘心]
此处,如何为对于诸圣之不见欲耶?
此中,如何为诸圣耶?诸圣者,是或诸佛、诸佛声闻。所有如是之对于诸圣之不见欲、非见欲、非俱会欲、非俱同欲,此言为对于诸圣之不见欲。
此处,如何为妙法之不闻欲耶?
此中,如何为妙法耶?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此言为妙法。所有如是对于妙法之不闻欲、不听欲、不习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