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既然当了和尚,就要好好撞钟(3/3)
开始,同事们看到局长请一个新人吃饭,羡慕的表情几乎掩饰不住,当知道苏见信要去县一高时,羡慕变成了讥笑和幸灾乐祸。
仿佛是在说:嘿,瞧这个倒霉蛋儿,戴着公务员的帽子,端起了教师编制的碗。
下午,人事科长孔寿山亲自带着苏见信去县一高上任,算是局长何志明给足了苏见信面子。
除了喇叭不响哪里都响的普桑,颠得苏见信和孔寿山都成了结巴:“苏主任,你看看,咱们翰林县就是这么个情况,这特么的也能叫做公……路,还是他么的城区内的道路,唉……你是没见过乡下的路,一下雨大坑套小坑,吉普车都进不去。”
说这话时,孔寿山一脸的忧国忧民。
“公路都是这个样子,可以想象教育的现状肯定更加艰难。”苏见信附和道。
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苏见信初中三年,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十余里山路,一旦遇到风霜雨雪,其中的艰苦和危险难以想象。
既然当了和尚,就要好好撞钟,不但要撞,还要撞得响亮,让那些与自己命运类似的学生,都拥有接触广阔舞台的机会。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翰林一高破旧的程度还是震惊了苏见信!
还比不上八年前的乐亭县一高。
要知道,翰林是一个大县,人口超过百万,几乎是乐亭县的两倍,这么一个大县,最高学府就这个鬼样子?曹。
教学楼是三栋四层高的楼房,西边的两层楼房是老师们的住宅区,东边是学生宿舍,后面则是四面透风的食堂,真正冬冷夏热的食堂。
连接这些楼房的主干道,铺的是本地砖窑烧出来的青砖,至于其他地方,全是烟尘滚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