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龙象般若功(2/3)
,也不觉其香了……
“当然了,这是指普通人,你自然不在其列。”
讲到此处,陈宇微微一笑:“我曾经因为好奇,做了一个验证,让不同资质的武者试修这龙象般若功的第一层,普通人需要半年到一年,而天资出众者,月余左右便可修炼成功。”
“我也亲自尝试修炼过,不过三两天时间,便已修炼到第二层,若非负面属性的气体凶险异常,定然将此臻至最高境界。”
佛教东传,许多传道的高僧,不但将梵学至理向东传入,就连出自天竺的武学宝典,也因此而东流。
这些梵学传至吐蕃,迅速融合了当地部落主祭,成立了佛教重要分支密宗。
然神州百家争鸣,每一家的言论,都是可以堪比梵学那般的高深的至理学问。
自东汉白马寺始,数百年间,梵学学说在东土几乎无一隅立足之地。
若非这战乱不断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学悲天悯人 劝人向善,主修来世。被南朝当权者们选中,又怎会出现后来的四百八十寺之结果
不过即便如此,主动渗透进入中土佛教和儒教的百家学说,一部分被儒家的“儒学”吸收融合,成为不同的儒家分支流派。
另一部分则是披着梵学的外衣,形成中土自己的新学说“释学”,如此“佛皮释骨”之下。
最终融合成为以禅宗、律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七大主流宗教为主,数十分宗为辅的中土佛教。
而到了两宋之后,更是所有神州高人,大修行者,都开始致力于“儒、释、道”三教齐修。
陈抟、苏轼、王重阳、张三丰、王阳明,都是研究三家理论,实践三教合一的先行者。
学说思想不及中土,三脉七轮的武学体系虽有可取之处,却是依旧被更加高明的中土显学,武道内功体系压制。
再加上天朝人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很少有人精研究梵学,如此便是天竺武学甚少出现在华夏的根本原因了。
……
“好了,你先自行拿去研究修炼,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再来向我求教。”
“对了,回去之前,把你五师兄跋锋寒叫过来……”
陈宇说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